王友仁名医学术思想
时间:2024.11.05
1、对症治疗,因机施法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出自《丹溪心法》,溯源于《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思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外有着紧密的联系。疾病发生时,其疾病的本质(内)会通过人体气血经络系统在身体外部形成相应的表象(外),这是在疾病早期对疾病本质的探究过程,也是中医独特理论辩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症,包含症状、体征两部分,一方面指是病人自我感觉有异常或不适的症状,另一方面指经由医师对患者疾病进行诊察,通过望、闻、问、切检查所获得的体征。比如压痛、各种阳性体格检查等都属于症状的范畴。临床研究发现中“有诸内”不一定会“形诸外”,而“形诸外”的表现必然是内部病变在体表的反应,根据体表症状的反应,探寻疾病机理,进行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疗,能够更有效地抓住疾病的本质。
王友仁主任医师强调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把针对症状的治疗提高到相当重要的位置。骨伤科疾病所表现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局部感觉异常,探究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求根溯源,必然有其内在的病理损伤存在,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可以逐步确定其损伤所在位置,明确其症状说产生的机理,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手段。
因机施法,有两重含义,首先王友仁主任医师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疾病的表现——病症——探寻疾病的根本症结,针对症状具体分析,逐步确定“病机”所在,在掌握疾病产生的机理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作到因“机”施法。如椎间盘突出产生的相关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异常的。尽管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损伤程度、生活工作习惯等的不同,但其疾病发生的根源均为一致,即其病机相同,均为神经受到卡压,产生的相应神经卡压症状,故在临床治疗中,应抓住患者的主要症状和重点疼痛部位,针对发病的根本原因给予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因机施法,实现症状和病机紧密结合。
其次王友仁主任医师强调因机施法,善于变通,不可局限于一种方法,要善于通过整体观察,系统剖析合理安排进行治疗,如果一种方法不能奏效,可采用其他方法,即一症多法。如针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椎体侧弯、棘突偏歪等症状,可采用不同方法,如颈椎偏歪可采用旋转推挤法、牵拔推挤法、纵向牵提法、定位旋转扳法也可收效,此外,还可采用俯卧式、仰卧式脊柱扳法等等;对于腰椎偏歪,可针对病情采用不同体位的扳动法,如坐式、侧卧、仰卧位等的复位扳动法、旋转复位法等;骶髂关节紊乱者,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医生对手法熟练程度的差异,可灵活采用仰卧位、侧卧位骶髂关节整复手法。总而言之,在掌握疾病根本的基础上,医生可以通过多种手法进行治疗,灵活根据病情采用最适合于治疗患者症状的方法,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骨正筋柔,筋骨并重
王友仁主任医师强调治病前务必抓住关键,通过患者主诉及医生询问充分了解其病因病史,分清病因病机及病痛的关键所在;配合专科检查,确定病变部位,疼痛程度及性质,做出准确诊断以指导进一步治疗,针对不同时期,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标本缓急,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王友仁主任医师认为,脊柱关节疾病其本在于脊柱关节紊乱和肌肉韧带的位置改变;其标是肌肉僵硬、条索及疼痛肿胀等。根据“脊柱内外平衡理论”提出“矫正畸形,纠正紊乱”是治疗脊柱关节疾病的关键。
“骨错缝、筋出槽”在中医骨伤科对脊柱骨盆相关疾病诊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王友仁主任医师认为脊柱骨盆相关疾病多数存在骨关节位置异常的表现,纠正骨关节错位是治疗脊柱骨盆相关疾病的首要方法,其次通过调整关节周围组织的力学平衡,达到骨正筋柔的目的。
骨缝,是指骨关节的间隙,提示骨关节结构的位置关系是否处于正常合理的范围。筋是指紧密连接于骨关节的软组织,《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论述“诸筋者皆属于节”,筋与现代解剖学的肌肉、筋膜、滑膜、韧带等软组织生理功能极为相似,故而均可归之为“筋”的范畴。“骨错缝”是指关节正常的间隙或相对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造成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造成其他组织功能受损,继而引起相应的疾病。“筋出槽”指筋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或功能发生了异常改变,从而上产生相应的疾病。
王友仁主任医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强调治疗骨伤科疾病应当树立首当正骨的观念。调整脊柱骨盆相关结构力学失衡作为手法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几千年来传统中医骨伤科的一贯治则。清代《医宗金鉴》中就曾以病症的方式提出纠正脊柱骨盆相关结构力学失衡的基本原则,即“骨错者,臀努斜行。宜手法推按胯骨复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其患乃除”。简要说明了骨关节错位者,歪腰斜挎,应当采用正骨类手法,使其复位,则病情即可得到缓解。同时《医宗金鉴》指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强调将紊乱的关节矫正,则受累的软组织也就回到了正常的解剖位置,这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根本。再用按、揉、滚等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软组织的自然修复,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使“筋归其槽,骨入其位”。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骨正筋柔”,筋骨相互为用,“筋”与“骨”共同协作,维持脊柱骨盆相关结构的平衡与功能。王友仁主任医师强调“首当正骨”的同时,提出不应忽视“筋”的作用。王友仁主任医师认为脊柱骨盆相关结构的病变均有脊柱骨盆相关结构的生物力学紊乱。《素问·五脏生成》中“诸筋者皆属于节”指出“筋”有维系着骨关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关系的作用;中医骨伤科有“肌筋不正,骨缝必错”的论述,明确指出了筋的重要作用。《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者是维持关节静力学稳定与动力学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属于“筋”的软组织力学恢复平衡状态,才能够达到“松则通,通则不痛”的目的,从而实现筋骨平衡稳定。
总之,王友仁主任医师总结临床经验发现,脊柱骨盆相关疾病其本在于脊柱骨盆关节紊乱和肌肉韧带的位置的异常;其标是肌肉僵硬、阳性反应物及疼痛肿胀等。根据“脊柱内外平衡理论”提出“首当正骨,筋骨并重”是治疗脊柱骨盆关节疾病的关键,体现了“正筋先正骨,骨正筋自舒”的学术思想。
3、按动结合,平衡阴阳
按动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医患互动的形式,医者运用按、压、点、揉、推、拨等手法作用在患者特定部位(痛点、反应点、穴位、经络等)上并嘱其做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关节运动或呼吸运动,边“按”边“动”,边“动”边“按”,动静结合,达到消除病痛,恢复功能之目的。
按动疗法是王友仁主任医师在继承和发扬北京地区著名按摩前辈手法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并不断向各家学习,而形成的以“按动”为特色的临床治疗风格。这是王友仁主任医师临床中最具特色的疗法。
按动疗法将按、压、点等相对静止的手法与屈伸、旋转、扳动、呼吸等相对运动的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按法与动法相结合,体现了中医“动以应阳,静以潜阴”的治疗理念,形成按动结合,动静结合的复合手法。关于按动结合手法治疗疾病,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这说明在治疗“痿厥寒热”等病症时,可以应用导引与按蹻相结合同时进行治疗,导引的主要特点就是肢体运动、呼吸运动等,因此,在治疗某些疾病时,需要“按蹻”与“运动”结合。而且“按与动”相结合的复合手法治疗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按、压、点”等静止类手法。按动疗法是以局部病变为中心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法。
按动疗法主要分为局部按动法和远端按动法。局部按动法用于局部病变,医者按压在患者局部病变位置上并让患者做主动或被动关节运动或呼吸运动,边“按”边“动”,边“动”边“按”,达到骨正筋舒、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恢复功能等功效,主要针对“筋出槽”和“骨错缝”的调整治疗。远端按动法则通过局部病变对应的经络、经筋循行路径或肌肉起止点选取远端经穴或部位进行点按、提拿等手法,并嘱患者做病变局部的肢体关节活动。主要针对局部病变急性期肿痛症状较重伴活动功能障碍而局部无法进行推拿者,以及缓解康复期的治疗。如,治疗颈部疾患时,选取曲池配阳溪穴,进行按压,同时嘱患者颈部作缓慢的主动屈伸旋转运动,可达平衡整体、增强疗效的作用。
按动疗法要求医患合和、按动协调。按动手法从技术的角度强调治疗疾病时医患需要默契配合。临证时,医者运用对证手法作用于患者相应部位(痛点、穴位、经络、肌肉起止点等)并让其做主动或被动肢体关节活动,使患者参与到整个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治疗感受和主观能动性适时调整治疗手法的力度、角度、方向及作用点,使医者手法之力与患者肢体关节运动之力融合在一起,手法治疗之力则更为深透。临床中根据患者体质强弱胖瘦来确定力度的大小,本着用力“均匀、柔和、持久、有力、深透”的原则,医患默契配合,可更好地调整“筋出槽,骨错缝”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按动疗法不同于医者单纯施术、患者单纯受术的静态手法治疗模式,是以“动以应阳,静以潜阴”为理念,形成了按动结合,动作协调一致的动静结合手法特色,并贯穿在整个治疗之中,使内在与外在的治疗力很好地凝聚在一起,达到治疗作用。
4、脏腑经络辨证,灵活对应取穴
王友仁主任医师善于运用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治疗疾病,即先辨明病变部位属于阴经还是阳经,分属于哪条经络,再循经选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腧穴,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强手法的疗效。在选穴时,综合运用局部选穴法、邻近选穴法、远端选穴法、平衡选穴法、全息选穴法,尤其善用经验选穴法、对应选穴法。按摩治疗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无论是在内的脏腑病还是在外的筋肉疾病,均立足于经脉所属、所络,循行所过、所系的基础之上,以此为依据选穴、配穴。因此,脏腑经络辨证是指导按摩临床治疗的主体。按动疗法的辨证以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为基础,以五体辨证为特征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两大基石,指导着按动疗法的辨证治疗。